医院概况
zs brand     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精神障碍。此病的特点是:A 心理社会因素是造成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,起主导作用;B 临床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密切相关;C 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,精神症状相继消失;D 预后良好,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。
      根据CCMD-2-R,这一类疾病常见的有急性应激反应、创作应激障碍、适应性障碍、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,如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、神经症性反应等。在这里主要介绍急性应激反应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。
1、急性应激反应
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,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、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,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。表现为茫然,麻木,注意范围狭窄;定向力障碍,讲话言辞凌乱,无条理性、冲动、哭叫、无目的漫游,有的还会出现木僵。而有的则表现为激越、活动增多无目的、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,并有轻度意识障碍。
2、创伤后应激障碍
也叫延迟性应激障碍,患者在遭受到精神创伤后几日、数周或数月出现精神症状。超过半年以上出现症状的情况少见,病程可有波动,多数可自愈或,少数病例可持续数年,出现人格改变或社会功能缺陷。
      患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,有挥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,有频频出现的痛苦经历的梦境再现。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,如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,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恶梦,持续的警觉性增高,如难入睡或惊醒,过分地惊跳反应,与人疏远,不亲切,焦虑。
3、适应性障碍
是一种为时短暂的较为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。常常影响到社会功能,但不会出现精神病症状。主要以情绪障碍为主,如烦恼、不安、抑郁、不知所措,还有不愿与人交往、退缩等适应不良的行为,和失眠、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。适应性障碍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。
      一般认为,引起此类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明显的,但严重程度并不是非常剧烈或异乎寻常的。适应性障碍的发生往往与个体的易感素质、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如个性较脆弱、胆怯、敏感的人,较易发生较重的适应性障碍。